印度裔回教徒作家魯西迪的名著《摩爾人的最後嘆息》中的主角之母是一位知名畫家,她一生的職志就是要畫出一幅能反映印度多元文化的畫作。全書以摩爾人統治西班牙時期的多元文化為理想,「因為俗世取向而超乎宗教、因為社會主義而超乎階級、因為思想開明而超乎種姓」。但在印度半島因為宗教原因分割成印度與巴基斯坦分兩國之後,一切遂成夢幻泡影。男主角也成了「一個在無名地獄中迷失的流浪鬼影」,極似魯西迪自況。

現金版現金板財神娛樂ok5888.net

原先印度在爭取獨立時,以居多數的印度教徒為主的國大黨傾向於將印度不分宗教統合於世俗主義之下,但居於少數的回教徒所組成的回教聯盟,則因恐懼受到多數壓迫而極力爭取印回(印巴)分治。最後分治成功,但在這個過程中,雙方有意或無意對宗教民族主義的加溫,不但在當時造成了人民莫大的痛苦及傷亡(1400萬人遭強迫遷移、200萬人死亡),並且兩國仇恨延續至今、無法化解。然而,仍有相當比例的回教徒(在目前印度13億人口中超過14%,總人數多達1億8000萬),因為認同世俗主義而留在印度。

因此,最壞的時刻卻可能於今尤是。印度在建國之後,長時間執政的國大黨仍勉強維持了某種世俗多元的局面,未讓宗教介入政治。然而,3年前以印度教民族主義為號召的人民黨奪得政權後,世俗主義遭到終結,印度國內的回教徒也面臨各種隱晦與公開的歧視及迫害。而總理莫迪竟始終對四處蔓延而屢屢成為頭條的事件不願表態,或被迫表態時言語模糊輕佻讓人訝異。而其黨內同志以言行公然挑撥族群情感,更是令人咋舌。

不論回教徒人數多少,系統性的迫害必然同時傷人傷己終至雙輸。伊斯蘭國在西方的策略,正是經由恐怖現金板現金版淘金娛樂城apc.gr77.net行動讓各國的回教公民受到當地非回教徒的懷疑乃至歧視,迫使他們與自己的國家疏離,甚至走上反社會的末路。而印度執政者所為正是把伊斯蘭國的策略據為己有,不知不覺為培養恐怖主義的溫床而努力。

回教興起之後,從8世紀開始對印度半島不斷入侵,在印度建立各種大小政權,並在16世紀蒙兀兒帝國的統治達到高峰,從而形成了兩種宗教千年以上的衝突史。

因此,部分印度教徒不免對回教徒懷有被迫害者的敵意。然而,多必發網大發網現金版befa168.com數回教徒其實也是印度教徒基於各種原因所改宗,種族及語言上並無太大差異。印巴兩國的國語甚至在口語上完全溝通無礙,在通俗文化的層面也酣暢交融。因此,把回教徒視為自己人應不困難。故當下印度的抉擇正是:執政者願不願意把回教徒當自己人。如果印度政府最後把這些回教徒逼成了「巴基斯坦人」或國際恐怖分子,豈是印度之福?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中國時報)

2D5A65830E449B14
arrow
arrow

    xpj37rf99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